使用帮助
  1. 首页
  2. 新闻公告
  3. 学院新闻
  4. 正文

[新传专访]董天策: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作者:董一陶 日期:2018-10-08 00:00:00 点击数:

      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澳门bet356体育在线官网隆重举行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学术年会。特别感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此次专访。会议期间,我深深感受到董老师在治学和为人方面皆有大家风范。董老师所乘航班延误六个小时,在我很不好意思的一次又一次告知董老师飞机一晚再晚时,他总是很平和地回复:“没关系”。最令我感动的是董老师凌晨两点才到达酒店,虽然只休息了五个小时,他依然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此次会议当中。再次向董老师表示感谢。以下是此次专访的内容。


参会感受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视角更趋多元化、丰富化、专业化


董一陶:董院长您好,非常欢迎您再次来到澳门bet356体育在线官网,参加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学术年会,非常期待您的发言,时隔一年,您有什么新的见解跟大家分享?


董天策: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来到澳门bet356体育在线官网参加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学术年会,各位学者汇聚在这里从不同角度切入谈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相关学术问题,内容丰富,很有意义,是一场头脑风暴。

这也是我第二次来参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学术年会,会上我演讲的题目是《网络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网络群众路线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论述,比如在“2•19”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一系列讲话充分说明了我们国家对网络群众路线的重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也是党的优良传统,而网络群众路线又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互联网时代的拓展与创新,因此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那么,我们要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就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明晰网络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是多重路径的有机结合,包括干部个体践行、党政工作机制、专业工作手段,虽然不同路径自有不同规范,但科学性、专业性无疑是公共的基本要求。


董一陶:您认为此次会议相较于第一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学术年会有何改进之处?


董天策: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学术年会相较第一届,各方面都有新气象新举措。譬如,这一届年会由澳门bet356体育在线官网和延安大学合办,会场分别设在两个学校,还特别安排了相关的历史文化考察。又譬如,目前高校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专家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对该问题的研究视角也更加的多元化、丰富化和专业化,在学理上对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相关问题深入阐释、追根溯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那些宣传口号上面。


注重人才培养

马克思新闻观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


董一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体系,更是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您认为我们新闻学院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董天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种观念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首先要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经典论述,当然还要关注比较资深、权威、有深厚学养的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相关论述。

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具体来讲就是要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经济社会背景都要有充分的认知和体验。问题在于,现在一些年轻的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追逐于一些时髦的、流行的事物,却对时事政治甚少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大多数也是从书本到书本,以至于对国情的认识很是匮乏,不管是对城市还是对乡村实际情况的了解都很缺乏,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深入实践,认识国情的能力。

具体要怎么做呢?单靠形势政策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弄清楚一个国家为什么会走上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我们就必须从它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去接触、去了解、去把握,这就需要学生们深入接触社会。还有就是要大量阅读经典的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著作,不断开拓我们的理论视野,才能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国情,更加理性地分析当下存在的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充分的知识理论储备就去了解情况,那很可能就是走马观花,看热闹,看到的只是孤立的表面现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也相当重要,对我们新闻学院的学生来讲,要勤于发现问题,更要勤于思考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很好地进行知识架构的搭建和学习心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把握国情,如果离开了国情去谈纯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就会很空洞。


推进教育改革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董一陶:刚刚我们谈及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问题,您认为在当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是否存在口号化、简单化、片面化的问题?如若存在,又当如何解决该问题?您作为新闻学院的院长,特别想听一听您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董天策:其实大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身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比如一种理解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以来关于新闻舆论、新闻传播、新闻宣传的思想观念统称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另一种就只是把它理解为当代最新的理论实践。如果只注重当代,把眼光放在当代就会出现一些局限。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舆论、新闻传播、新闻宣传的论说,是在不断发展、不断演进的。接触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人就会对该问题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有深有浅,有些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有些理解也会出现偏颇、甚至还会有一些错误,这些情况都是存在的。

在新闻传播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片面化、空洞化、口号化,首先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只有在深入阅读之后才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才能避免一些片面的、偏颇的理解。

其次,必须要理清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脉络。甘惜分先生曾经说过:“立足中国土,回归马克思。”如果我们不能清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不能明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也就不可能全面的、系统的把握该问题。

我们新闻教育者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很多同学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刻板成见,作为老师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透彻地讲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性、前瞻性、正确性和丰富性,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校的新闻学院更好地推进马克思新闻观教育,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落到实处。


董一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批判地继承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不能不加分辨全部接受,王明的失败和毛泽东的成功就是相当典型的例证。那么回到当下的新闻教育问题上来,如今新闻专业的教学模式依然是老师讲,同学听,这种填鸭式教育使得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差,对此现象您怎么看?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董天策:这正是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大问题,如今我们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发达,知识,信息传播出现了碎片化、娱乐化的倾向,这就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越来越差,所以不说批判了,单是思考能力就比较薄弱,往往看到“1”就是“1”,看到“2”就是“2”,不能在“1”和“2”之间建立起有机的、科学的、正确的联系。这种思考能力培养不起来,批判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

独立思考、批判意识这些能力的建立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培养起来,当然这种训练不能靠老师填鸭式地讲,主要靠学生自我的训练,这就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读论文、去读新闻报道,弄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探讨、交流,思想碰撞,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这个过程对批判精神的培养相当重要。

现在的问题是,“填鸭式教育”存在了那么多年,想要推进教育理念的改革还不容易,一方面是老师的教学模式不愿意改,已经习惯的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另一方面是学生也不愿意改,他们多年来被“填鸭”惯了,要独立思考就很困难。但是,双一流大学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比如说四川大学,几年前就把传统的教室形态给改变了,不再是一排又一排的课桌,课桌摆放改成半环型的,或者在一间教室里摆放若干个圆型围桌,这就是为方便交流,方便小组讨论,有利于开展研究式课堂教学。

我们的新闻教育不能总是一味地让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们也要分小组进行讨论,更加积极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然后再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分析,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空间、组织形式等多方面都要进行深入改革。重庆大学正在推进的一项教学改革就是要建设研究式课堂,这种改革不仅针对研究生,对本科生也同样如此。在研究式课堂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讨论研讨的组织者,就像体育运动的教练一样,指导学生去学习,去研究,给学生必要的点拨、分析、总结。


片面化的思维方式要不得

辩证地看待媒体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关系


董一陶: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我们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那么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媒体的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关系?


董天策: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很全面地阐释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不仅强调了正面宣传,而且一再说明舆论监督相当重要。但是在报道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精神讲话的时候,却往往给于正面宣传更多的关注。其实,正面宣传跟舆论监督这两者之间本身是一种统一而非对立的关系。从这些年的新闻报道实践来看,我觉得相当一部分报道者片面理解、片面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新闻报道,问题出来的时候,该做舆论监督就做舆论监督。当然,要做好舆论监督是有现实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党政领导干部要对舆论监督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总是“管卡压”,让媒体记者很被动。


传统媒体改革势在必行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实践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董一陶:您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我国的新闻传播实践,在新媒体时代应作出怎样的调整?传播者又该如何利用好这些新媒体平台,而不被牵着鼻子走呢?


董天策:现在传媒业界深刻感受到还是要做好新闻,生产优质内容是传媒业的立足之本。当下传统媒体面临的一大现实困境就是经营和盈利能力有限,以至于生存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这种困境下,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去做优质的产品,就有点儿力不从心了。而且优秀的人才又在逐渐流失,没有优秀的人才又如何生产优质的内容?

新媒体发展到今天,运作最成功的就是搭建了一种分发信息、传递信息的新平台,像今日头条这种商业化的互联网公司更加强调内容运营,在技术上又有大数据的支持,可以对目标受众进行深入分析,精准推送。传统媒体在技术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当然,这些年传统媒体也很努力地进行媒体融合,像人民日报的“两微一端”从用户数量受众反馈方面来看,还是相对来讲做的比较成功。传统媒体在转型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成绩,但还是任重而道远。


董一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将其引导到党和政府所期望的轨道上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的新闻传播规范。当下我们正处在传媒变革的重要时期,新媒体对信息集权的颠覆,它去中心化的特点使传统“把关人”角色被逐渐弱化,信息透明化程度越来越高,那么在当下的媒介大环境中,您认为党媒该如何更好的进行舆论引导?


董天策:这是一个大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新闻资源,一定要牢牢掌握在主流媒体的手中。在一些复杂敏感问题上,主流媒体要敢于发声,敢于定调,要真正起到定盘星的作用。

这些年我们积累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很多,但是我们的调查性报道、深度评论却越来越少,调查记者的流失很严重。所以说从新闻传播规律上讲,主流媒体要做好对复杂问题的调查性报道,深度分析性报道。还有就是对于那些传言、不准确的消息,错误的思潮,要及时地发表评论,通过评论来对受众进行舆论引导和价值引导,引领受众分析事实真相,让他们的思想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当然,主流媒体自身还需要进行深入改革,这就要求它要与时俱进,要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传播手段来开展我们的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工作,如果还是采取自说自话,一厢情愿传播方式,或者说只是简单地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而不去做深入的评论分析,那就很难在当下这个信息获取多元化的时代赢得受众。所以媒体的改革创新、融合发展,这些方面都是加强党媒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体现。


正确认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实践


董一陶: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近几年,新闻学院的学生们似乎特别浮躁沉不下心读书,总是热衷一些所谓的新媒体技术,总想逃离学校去媒体实习,却对新闻传播理论的掌握很不扎实。这样浮躁的学生多了之后,一些安心待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似乎也开始慌了,如此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使得静心钻研学术的氛围越来越差,我想请问您对此现象有何看法?您又是如何看待媒体变革时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董天策: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更是我们求学者有没有正确的求学态度和定力的问题。

现在多数大学生、研究生都是跟着当下的潮流走,整天念叨的就是新媒体,那么所谓的新媒体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往往不知所云,并没有真正去学习去研究。比如说我们当下进入到大数据时代,算法新闻、精准推送,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编程的技术,但我们的学生又不愿意学,觉得太难了。如今拥有十亿用户的今日头条,无非就是一个信息获取与信息分发的平台,它先把一些相关的数据汇聚、挖掘出来,然后通过算法进行精准推送。数据挖掘,当然不是用锄头去挖,而是要靠编写程序。像数据挖掘、算法推送这些专业能力,新闻学院的学生很难掌握,核心技术的运用还要依靠专业的程序员。但是,即使我们达不到计算机学院里的学生那种专业化的水准,至少要对新媒体传播技术有一些真正的了解,甚至掌握必要而基本的一些专业技术,不然就很被动,也很麻烦。

作为新闻学院的学生,我们还是要沉下心来,把心思放在专业的学习上,放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我们毕竟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我们的看家本领,就是采、写、编、评、摄的专业能力,如果我们新闻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连最基本的看家本领都没掌握,那就彻底失去了我们自身的竞争力,也是新闻教育的一大失败。

至于怎么看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学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理论掌握不扎实,实践能力又很薄弱。他们所谓的实践就是去一线媒体看人家是怎么做的,把实习当成一种简单化、机械化的模仿过程,这是很低级的。双一流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应该掌握更先进更前沿的新闻传播理论并把这些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要具备引领实践、创新实践的能力。

经过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实践应该把自己多年所学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出更有创意的新闻报道、电视节目、广播作品,而非简单化、机械化、重复化的模仿,那才叫做真正有意义的实践。总之,真正做到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实践。




采访及整理人:董一陶

     
整理时间:10月6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