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1. 首页
  2. 新闻公告
  3. 学院新闻
  4. 正文

[新传专访]程曼丽:在马新观的指导下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作者:董一陶 日期:2018-10-06 00:00:00 点击数:

程曼丽:在马新观的指导下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今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澳门bet356体育在线官网隆重举行了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学术年会。特别感谢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此次专访,在整个会议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程老师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对学生的呵护关照,正是因为程老师为人亲切,才化解了我初次专访的紧张情绪,再次向程老师表示感谢。以下是此次专访的内容。

(一)理清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沿革,推进马新观教育

1)问:程曼丽教授您好,欢迎您来参加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学术年会,您在此次会议上的发言题目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沿革》,可以简单谈一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沿革是什么吗?

答:这篇论文讲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沿革,重点谈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脉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就是马克思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认识和看法,而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之前,还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苏联化的过程。我所讲的这篇论文就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谈,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历程。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经历了以下过程,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具有苏联特色的报刊理论与实践模式,而后中国共产党人又对“苏联模式”进行扬弃,在革命、建设实践中创新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思想。这就是我要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沿革问题。

2)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那么,您认为高校应该如何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答:我认为,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要结合中国实际,不能只是空洞化地进行纯理论灌输。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脉络讲清楚,让学生们明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过程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并且结合中国具体实践讲一些生动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容的丰富性,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学生是会乐于接受的。

作为教师也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任务生动鲜活地融入到课程中去,不仅是新闻学院的学生,我认为任何学院的学生都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因为具备了这种理论的武装,学生们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至于究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也恰好说明了高校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必要性。

(二)在马新观的指导下,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1)问: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做出了新贡献,他在 “2·19”讲话中用 48 个字精炼地概括了新形势下党的新闻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其中最后8个字谈到要链接中外,沟通世界,那么,当下我们需要如何构建自己的语体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的听到中国的声音?

答: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一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因为目前我们在国际传播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位,还有改进的空间。

我认为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有好故事,这就要求各个领域必须务实做事,干出成效,只有这样才有好的素材,而后方能有好故事可以讲。公共关系中有一条原则,讲的是要若要展现好自己的形象,百分之九十靠自己做的好,百分之十靠宣传,所以唯有实干才有讲好故事的底气。

其次,讲好中国故事要讲求言行合一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让受众易于并乐于接受我们所提出的理念,比如说我们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其他国家通过听我们的讲述,对照我们的行为,若二者相互印证,他们才会愿意信服这些提法。

最后要强调的是讲好中国故事需要采取一些技巧,一方面,构建中国形象不仅是简单的信号灌输就能达到的,不能把在中国民众习惯接收的传播方式,不加改变直接搬到国外去,我们一定要了解国外民众的接收心理和习惯,比如说做出成绩时,我们会实事求是的讲,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我们也要坦诚的面对,只有这样我们传递出的声音在国际传播中才更能令人信服。另一方面,传播话语技巧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像在美国对爱国主义宣传无疑也是存在的,但它大多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传播过程,就像美国大片里,很多细小的场景都有美国国旗的出现,这就会让受众在潜意识里加深对这种符号的认同,通过这些符号把传播者要倡导和宣传的东西传递出来,所以说讲好中国故事在传播技巧方面也要下足功夫。

现在中国的对外传播能力较之前已有很大的提高,但还有改进的空间。

2)问:您刚也提到我国的对外传播能力较之前有所提高,但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权仍然比较弱,传播力也非常有限,常常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也传不开”的窘境。您认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答:“有理说不出、说了也传不开”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之前讲过的,这种窘境出现的因素相当复杂,当下我们在对外传播力方面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从2009年我们开始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到今年已是第九年,明年就是第十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些主流媒体,尤其涉外媒体,在硬实力方面有很大提升,在软实力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这个应该充分肯定。

但是这种尴尬窘境依然存在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就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虽然我们不能把一切问题归因于意识形态上来,但是它毕竟存在,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诞生之日起,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思想价值体系、社会制度就不认可。

再有,就是在涉及到国家利益的问题时,各个国家必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声,由于这个因素的存在还会致使各国之间产生偏见甚至敌意,这是难免的。虽然西方奉行专业主义原则,但是一旦涉及人权、主权、民族等比较敏感的问题时,媒体报道还是会有倾向性,还是会出现碰撞和摩擦。

当然,这个尴尬窘境的出现也有我们自身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对外传播观念还是比较陈旧,在国际传播大平台上进行有效的传播的能力比较弱,对外传播的话语还是比较生硬,依然存在以我为主,自说自话的味道,这样一厢情愿的对外发声势必会出现传而不通,通而不效的无奈结果。

目前,我们的涉外媒体已经开始反思问题,也正努力向更具国际视野、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3)问:为解决以上问题,我国提出要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您认为“外宣旗舰媒”体必须具备什么素质?

答:我国提这个“外宣旗舰媒体”主要是比照西方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媒体”,他们在全世界热点地区都有自己的站点,因此具有很强的设置议题和引导舆论的能力,那么我国要打造自己的“外宣旗舰媒体”就要扩大我们的对外传播规模,提高我们在国际传播议题的设置权。

但是打造旗舰媒体不仅要靠规模,还要有科学的对外传播价值观,比如说俄罗斯的RT(Russia Today),它可以说是俄罗斯的旗舰媒体,它有自己明确的对外传播理念,就是用俄罗斯的视角报道世界新闻,致力于更客观、更真地呈现俄罗斯,而在此之前俄罗斯的国家形象呈现几乎是西方媒体“他塑”的结果,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很多报道情况与事实并不相符的问题。因此我国要打造“外宣旗舰媒体”也需要有一套全面、系统、有效的外传播价值观。

有了特别明确的对外传播价值观之后,还要有积极把握国际传播主动权,主动融入世界话语体系的态度,这一点也是不能忽视的。当然要着力打造“外宣旗舰媒体”,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打造外宣旗舰媒体已经有了雏形,CGTN(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成立一年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还待检验,包括它现在已经三台合并了,又合并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里边,将来会不会以总台为旗舰媒体,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三)导师方汉奇先生治学为人境界高,向方先生看齐

问:您的导师是方汉奇先生,他对于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可谓相当精湛,您作为方老的学生从他身上学到最可贵的是什么?可以分别从教学生和做研究这两方面谈一下吗?

答:方先生是一个大家,在治学和为人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研究方面,他非常认真,相当注重对史料的考究,因为研究新闻史是一个特别严肃的事情,经不起丝毫的马虎,方先生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方先生在带学生方面可谓是相当之严格,虽然我不敢自称是方先生的高徒,但他确实一直把严师出高徒作为自己的教学信条,同时方老又特别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注重启发学生去思考,允许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并且很乐于听到学生独到的见解,即便这些想法跟他早期提出的看法是有所出入,他还是很耐心地去倾听学生的观点,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出发,给学生开书目,启迪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正因方先生的循循善诱,我才很受启发,逐渐开始对中国新闻史的研究产生兴趣。

深受方先生的影响,在我有能力带学生的时候,也尽量倾听学生的想法,乐于跟学生交流,每当学生带着问题来找我的时候,他们总是说:“不好意思老师耽误您时间了”,而我从来都会很高兴地告诉学生:“不是你耽误我的时间了,我还要感谢你带着问题来,让我们又有新的问题去探讨,新的疑点来解惑。”学术问题一定是在相互讨论中,才能越辨越明。

(四)新闻史研究没捷径,唯有抱着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韧劲去搜集史料

问: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我们也总提要以史为鉴,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把握未来,而现在新闻学院的学生新闻史的功底很薄弱,有些学生甚至觉得新闻史的学习比较枯燥,请问您有什么比较好学习新闻史的方法可以跟大家分享吗?

答:我觉得新闻史的研究,一定要重视史料,毕竟论从史出,所以对于史料的掌握是相当重要的。每当我的学生问我他的论文选题怎么样时,我都会反问学生,你为了研究这个题目,有没有收集所需材料的可能性,你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去得到这些材料,能收集到什么程度,若是资料够了,那我们再来讨论题目,不能想到一个题目就开始写,写着写着发现找不到可以支撑起论文的史料了,所以我一直跟学生们讲,一定要把这个过程倒过来,这就是我所强调的史料的重要性。

研究新闻史的人一定要沉下心,不怕吃苦,要坐得住,否则想要在该研究领域取得成就是相当困难的,要抱着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韧劲去搜集史料,而后方能在该研究领域出一些成果。当时我在做《蜜蜂华报》的相关研究时,光收集该报的影印本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沉住气去通读欧洲史、葡萄牙史,当然还有中国史,然后还需要收集一些与该报相关资料,那个时候互联网没有如今这么发达,只能一趟一趟往图书馆、博物馆跑,当时我一个人在图书馆爬上爬下,一待就是一整天,把历史资料来回翻阅,后来得鼻炎可能就跟书中的螨虫有点儿关系,要研究新闻史你必须这样,没有资料就别说话,我经常对学生讲说:“你说一句什么话,就必须对这句话负责,你论文里写这句话有没有证据,你的依据是什么?”现在碰到一个概念,就条件反射了,就想去界定,想要把它给搞清楚,这样文章发表出来才会更有说服力,这些都得益于我在做新闻史研究的时候对史料的考究习惯。

以上就是我做新闻史研究的一些体验,希望我的这些研究心得能够給学生们一些启发。


采访及整理人:董一陶

整理时间:10月4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