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1. 首页
  2. 新闻公告
  3. 学院新闻
  4. 正文

[新传专访]胡钰:在马新观的指导下构建中国积极新闻学

作者:周雨坤 日期:2018-10-05 00:00:00 点击数:

胡钰:在马新观的指导下构建中国积极新闻学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届满100 周年。这两个特殊的年份集中在2018年,是巧合,但也很有寓意,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和研究来说,更是具有特殊意义。恰逢这个特殊年份,恰逢西安这个特殊地点,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和推进马新观的教育?如何才能在马新观的指导下正确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

胡钰,清华大学澳门bet356体育在线官网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着深刻的研究与理解。借着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学术年会这个契机,我有幸对胡钰教授进行了一次采访,听教授从全新角度谈谈他理解的马新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理性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先进性上

记者:您能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的理解吗?或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您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有什么影响吗?

胡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理性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先进性上。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直观的,仅仅从客体出发,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则是基于实践的,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出发。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是抽象的人、概念的人、孤立的人、类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实践的人、关系的人、社会的人。

新闻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需要在科学认识论的指导下才能得出科学的规律。非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带来的新闻观,或者是唯心主义的,这会导致主观主义、合理想象的新闻观念的出现;或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这会导致客观主义、有闻必录的新闻观念的出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新闻报道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而非机械的镜像过程,是基于客观事实的认识生产过程。

新闻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其生产的基本规律体现在:一方面,新闻依据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观念;另一方面,作为新闻生产者的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会是简单的镜像反映,而是依据自身的价值观进行选择性生产。在这个过程中,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价值是新闻的灵魂。由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刻地揭示了新闻生产的本质,也表明了新闻生产者承担的责任。

新闻是真实与价值的统一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条核心原理。基于这一原理,新闻工作既要把握“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的真实观,也要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人民观。

记者:您认为当代研究生应该如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呢?

胡钰:当代研究生在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不要把它当做一种标签、一个符号,而是要善于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占据道义制高点,是为了打碎全世界无产者身上的锁链,摆脱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解放全人类,因此,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为了绝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开展研究。这种研究导向的差别是有鲜明差异的,前者要求研究基于新闻更好地服务人民、引导人民来探寻新问题、发现新规律,后者则会替少数权力者控制舆论、获取少数人利益来寻找工具和手段。事实上,西方新闻学、传播学为了服务冷战体系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益、服务政治大选中的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导向就非常鲜明,这成为资本控制社会的有效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国际传播体系的不平衡,成为少数强势国家控制国际传播秩序的依据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占据真理制高点,给新闻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方法的先进性,将新闻活动作为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辩证的认识过程,认清新闻生产是基于事实的意义生产过程,掌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价值是新闻的灵魂”的基本规律。只有从理论根基上避免唯心主义、客观主义的认识论,才能超越专业主义、商业主义、技术主义的新闻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价值体现的是一种责任

记者: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理性、批判性与实践性》中,您说“新闻是真实与价值的统一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条核心原理”,在如今网络自媒体时代,新闻话语权下放的背景下,该怎么理解真实与价值的关系呢?

胡钰:判断网络空间的舆论质量,首要标准是信息的真实性。在网络空间特别是社交媒体成为传播新闻的主要渠道后,最突出的问题是:信息越来越多,真相越来越难以获得。以至于“后真相时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词。

在新闻理论与实践中,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于网络舆论治理,这一原则依然是核心规律。没有真实性的网络空间,虚假信息泛滥,误导公众认识与行为,一方面会对现实社会造成危害,让社会心理变得焦虑与浮躁;另一方面也会对网络空间造成危害,让网络信息的吸引力、公信力越来越弱,使得网络空间无法承载信息平台的功能。

网络舆论治理要在全体网络用户的真实观上下功夫,以“传播真实信息”作为网络素养的首要内容。确保在网络空间中传播真实信息,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观点与事实的关系,前者是主观的认识、情绪,后者是客观的存在,在传播中要将两者进行区分,特别是不能将想象作为事实来传播,避免网络空间中出现“情绪比真相跑的更快”的普遍问题;另一是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前者是微观真实、现象真实,后者是整体真实、本质真实,在传播中既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也不能以本质真实的名义进行“客里空”式的报道。

价值体现的是一种责任。网络空间的结构是扁平化的,网络传播的主体是全民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治理要坚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培养网络使用行为中的责任意识。在网络传播中,匿名不应成为滥用自由的保护,有序则应成为自我约束的共识。事实上,自由而负责的网络传播行为,符合所有网络空间参与者的切身利益。事实上,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所做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表达自由作为精神权利不是无条件的”,“表达自由一直包括抑制表达的自由”,建立“可问责的新闻界与负责任的共同体”。这个报告是针对当时美国新闻界滥用新闻自由权利提出的,对于当代中国的网络传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徐宝璜先生在1918年完成的《新闻学大意》一书中就提出了新闻的“提供道德”的职责,“新闻纸应立在社会之前,导其入正常之途径”。网络舆论治理中,要以培养、调动网络用户的“立在社会之前”的责任意识为重要着力点,形成自发地维护网络空间舆论生态的共识。

记者:您在《在舆论的喧嚣中冷静思考》的采访报告中提到“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在中国,好的新闻报道,或者说好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一方面要最大程度的实现真实,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保证导向。”那么请问您,我们该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对新闻舆论工作进行创新从而构建一个“明朗、积极”的舆论生态呢?

胡钰:在网络空间中建设良好舆论生态,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多样性原则,在坚持正确方向的条件下,允许在网络空间中存在多种声音,具有“无害的多样性”的生态是充满生机的;二是平等性原则,对于网络空间中出现的不同声音乃至错误意见,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沟通,或是以实名身份进行认真对话,或是以匿名身份进行幽默消解,切忌生硬地“打板子”“抓辫子”;三是积极性原则,坚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网络舆论生态建设,避免在网络空间“不屑说”“不会说”的问题,以积极的导向作为根本目标引导各种声音,避免在纷繁舆论中的“不作为”“乱作为”。

自然界的良好生态会形成自我净化、发展机制,网络空间的舆论生态建设好,也会逐渐形成自我净化、发展机制,理性、积极的声音为成为主导力量。事实上,从作为社交平台的网络空间看,这种自我净化、发展机制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普遍,在“朋友圈”中传播消极、虚假信息的人逐渐会被大家屏蔽。这种自我净化、发展的状态是网络舆论治理的最佳目标。

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积极新闻学

记者:“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实质,着力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新闻学”是您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一文中提到的,那您能说说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要点么?

胡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在最后一段说了一番很有深意的话,这番话是对在场的全球记者说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从新闻学角度看,也体现了当代中国新闻实践中的新观念。这种观念是对新闻舆论活动的总体认识,也可称为积极新闻学的观念。

此次讲话总共1000多字,就在这么精炼的讲话中,专门一段内容来讲新闻工作,习近平同志讲:“我们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继续关注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新闻舆论工作要积极参与社会沟通与国家形象传播。期望各国记者们“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这充分说明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新闻舆论工作居于“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的重要地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媒介化时代,社会沟通的主要手段是新闻传播,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政府能否与新闻媒体保持积极的沟通姿态,直接影响其工作效果与社会形象。“继续关注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发展变化”,释放的正是中国积极通过新闻媒体与世界沟通的强烈愿望,体现了新闻舆论工作在新时代全局工作中的战略地位。

全面报道是积极的新闻真实观。在这段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希望各国记者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全面”这个关键词,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观念:既要有局部真实,又要有整体真实;既要有现象真实,又要有本质真实;既要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这个时代是复杂的,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报道这个时代的中国,“有闻必录”只是消极的新闻真实观,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报道”才是积极的新闻真实观。有了这种新闻观念作指导,新闻报道就会更加真实、更加经得起大时间尺度的检验。

客观的舆论监督有积极效果。在传统的宣传观念中,往往强调只能说好话,不能说批评的话。而在习近平同志的此次讲话中,特别指出“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这就标示了一种态度,不用记者们一味说好话甚至是过头的好话,而是要提供“客观的”“有益的”信息。事实上,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讲过:“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体现在积极的报道效果上,报道问题与报道成绩都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前者推动负面问题解决,后者推动正面经验传播。从积极新闻学的角度看,有好事情要实事求是地报道,有不好的事情也要实事求是地报道,重要的是有积极的态度与建设性意见。

营造清朗积极的新闻舆论生态。不要“颜色好”,而要“留清气”,要“清气”,而不要“浊气”,这是对新闻舆论生态的重要评价尺度,体现的正是一种“积极新闻学”的观念。与西方的“黄色新闻”、“耙粪新闻”观念不同,积极新闻学认为,新闻舆论活动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嘲讽者、反对者,新闻舆论工作者不仅是“无冕之王”,也应是“有责之人”。

积极新闻学的实践在中国很丰富,但理论构建还没有深入。这一理论与西方新闻学界曾经提出的解困新闻学(Solutions Journalism)、建设性新闻学(Constructive Journalism)有相似之处,但又立足中国实践有自己特色。把握并系统化积极新闻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的新闻实践与新闻学话语体系就能更加有效地传递中国的国家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的力量。





马新观突出了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建构关系

记者:您的演讲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挑战与探索”,那您觉得应该怎样体现或者说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今社会中尤其是高校教育环境下的重要性呢?

胡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具有很强解释力与批判性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突出了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建构关系,认为新闻传播作为社会发展的力量,既受制于社会发展,又作用于社会发展。对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既要关注技术进步带来的正面性作用与表面性效果,又要关注技术背后的资本控制者,把握新的媒介技术带来的隐性的、长远的社会问题。

记者:提到马克思主义,大多数学生会有高深莫测、难以理解的印象,并且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不了解,您能提一些建议让学生更乐意去接受和了解马新观吗?

胡钰:在返本开新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返回马克思之本,返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本,返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本。

马新观学者肩上的厚重与责任

记者: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届满100 周年,在这样一个特别有纪念意义的年份来参加第二届马新观大会,您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您想对其他参会人员和学生有什么想说的呢?

胡钰:这两个特殊的年份集中在2018年,是巧合,但也很有寓意,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和研究来说,更是具有特殊意义。马克思诞辰200年了,他的思想的真理性愈发被世界所认识,其旺盛的生命力辐射到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新闻学在中国已经百年了,100年前,徐宝璜先生写出《新闻学大意》一书,成为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邵飘萍先生评价:“无此书,人且不知新闻为学,新闻要学。”到了今天,新闻学显然已经成为一种显学,一种成熟的学科,在教育领域、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值得重视的是,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和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无疑居于灵魂地位。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学界同仁一道来研究马新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回望200年的人类伟大思想者,回望100年的中国新闻学,感到无比的厚重与责任。


采访及整理人:周雨坤

2018104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