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帮助
  1. 首页
  2. 新闻公告
  3. 学院新闻
  4. 正文

2015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暑期赴延安见习

作者:新闻系 日期:2016-09-01 00:00:00 点击数:

2015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暑期赴延安见习

2016年8月23日27日, 2015级新闻学专业斯诺卓越新闻人才班、部校共建班学生延安进行专业见习与课程学习,先后参观访问了延安新闻纪念管、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场所,清凉山、枣园、杨家岭等红色旧址,安塞县民俗文化村、梁家河知青旧址等地,就民间手工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调查与采访,将新闻史论课堂回归到新闻历史现场,将新闻采写课堂置于新闻事件语境,有效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高了专业技能。

红色旧址:感受中共创业时期的艰辛

23日下午同学们来到了中共新闻学的发源地---清凉山,参观了清凉山新闻纪念馆,了解了红中社、《解放日报》的改版和电影广播事业的发展等在一排简陋的窑洞前,讲解员说,设备短缺成为当时的难题。电台的主要设备是周恩来从苏联带回的一部功率为10千瓦的语言发射机,并且由于缺乏线电器材,播音时断时续。收发报用的电力只能依赖于手摇马达产生,并且为了保证频率一样,马达必须匀速摇动。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摇动一个小时的马达可以换取四两小米的口粮。当时的延安物资匮乏,聪敏的战士们在木头上刻制地图,标注文字,传达消息。由于抄报人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一,只是单纯靠耳朵听手来记,很多时候翻译好的文字像豆芽一样密密麻麻。即便如此,大家也能够尽快了解国内外动向。

25日,同学们到杨家岭、枣园等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旧居参观,窑洞内非常简朴,简单地摆放着几套家具。窑洞里面挂着满是历史感的革命家黑白照片,有的窑洞还保存着革命先辈们生前用过的物品。

 同学们了解了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采访了游客,工作人员以及景区店铺店主。枣园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仅坚持着“修旧如旧”的理念,更是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加深游客对景区历史文化的了解,为创建5A景区做出不懈努力。

冯家营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4日,同学们来到了安塞腰鼓的起源地——安塞县冯家营村。在与当地老百姓的交流中,同学们了解到了腰鼓的起源和发展,而且有幸观赏了当地民众颇具陕北风的歌舞表演。

在冯家营村中,作为其民俗文化主体的腰鼓文化发展最为繁盛,已经逐渐向市场化、规范化转型。同学们经过走访、调查后发现,当地的腰鼓文化已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当今陕西地区唯一能够制造传统手工腰鼓的艺人王永军即为冯家营村的村民,负责整个村子所需腰鼓的生产,在满足村内表演使用的同时向外出售。村里还组织有腰鼓队,队长由村民委员会主任担任,负责承接腰鼓表演与接待活动,当地村民向老艺人学习腰鼓表演后即加入表演队参与表演,真正做到了全村参与、协作统一。

而剪纸作为安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冯家营村的土地上绽放着灼灼光华。在这里,同学们采访到了两位剪纸手艺人:16岁的初三学生王震和68岁的剪纸奶奶王俊连。其中,王震师从老一辈剪纸艺术家李秀芳,还是一名学生的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传承陕北民间的剪纸艺术,一张张红纸在他手中被赋予了生命的活力。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年轻一辈身上的传承。

梁家河村:农村向服务业转型的尝试

26日清晨,同学们向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进发 。

到达了梁家河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文化氛围十足的村子,而更吸引我们注意的是风格各异,大小不一的农家乐以及数量不在少数的土特产销售店。经过走访,同学们了解到梁家河村商店在“五一”、“十一”时生意好,平时生意一般,每天的客游量为一千多人次。

1974年梁家河发展的是以刺槐、杨树为主的种植业,2002年开办养鸡场,2007年开始种植苹果园、兴办猪鸡规模化养殖产业。2013年,梁家河村着力发展旅游业,大力翻修窑洞、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以旅游业、餐饮业为主。在采访途中同学们还遇到来自延川县吴旗村的一行老党员们,他们说:“旅游地点很好,相比旅游区的饭菜来说,梁家河村的农家乐饭菜既可口而且价格也很实惠,公道。” 

村民田奶奶说,她家就是从事旅游业相关工作,儿子、女儿都在村内工作。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梁家河村减少了劳动力的外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希望回到梁家河村工作。清洁工肖阿姨告诉我们,村政府很重视当地环境保护工作,所以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太大的环境破坏,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同样,该村发展仍存在不足,例如村里卫生站的修建不完善、村里买菜、上学等都必须到镇子上,大多数居民仍然住在山上的窑洞、存在生活隐患。

新闻系2015级卓越新闻班的20名同学和共建班的35名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学院副院长许加彪、新闻系主任滕朋、副主任周宏刚、余志海、张勇锋等5位老师带队指导,27日完成各项采访任务安全返校。


相关内容